肝硬化腹水(鼓脹)
肝硬化腹水是指由于肝臟疾病導致肝臟反復炎癥,纖維化及肝硬化形成后由于多種病理因素,如門脈高壓、低蛋白血癥、水鈉潴留等引起腹腔內(nèi)積液的臨床癥狀。肝硬化腹水不是一個單獨的疾病,而是許多肝臟疾病終末期(失代償期)的共同臨床表現(xiàn)。在我國主要由病毒性肝炎引起,它屬中醫(yī)的“鼓脹”或“單腹脹”范疇,屬中醫(yī)臨床四大難治疾病之一。其主要病因病機為情志所傷,酒食不節(jié)或勞欲過度,感受邪毒,致肝、脾、腎的功能障礙,肝失疏泄,脾失健運,腎失溫煦或肝腎陰虛,氣滯血瘀,水濕內(nèi)停,積于胸腹,泛溢肌膚。
我科主要診療方案是中西醫(yī)結合,辨證施護如下:
1、水濕內(nèi)阻
(1)主證:腹大脹滿,按之不堅,腹部青筋暴露,兩脅脹痛,食欲不振,食后作脹,肢體困倦,小便短少。舌苔白膩,脈弦滑。
(2)施護
①重癥患者臥床休息。下肢水腫者適當抬高患肢,水腫減輕后適當活動,不宜過勞。嚴重腹脹者 取半臥位休息,遵醫(yī)囑給予氧氣吸入。
②加強對皮膚的護理,保持皮膚清潔,避免搔抓皮膚防止破損,皮膚干燥者需涂保濕霜保護。
③中藥湯劑宜濃煎、溫服。
④飲食宜利水消腫:鯽魚豆腐湯,不宜過咸,忌酸澀、肥甘。
⑤飯后適量活動,勞逸結合。
2.濕熱蘊結證
(1)主證:腹大堅滿,脘腹脹急,煩熱口苦,渴不欲飲,或有面目皮膚發(fā)黃,小便赤澀,大便秘結或溏垢,舌邊尖紅,苔黃膩或兼灰黑,脈弦數(shù)。
(2)施護
①腹脹小便不利者,宜進食薏仁米山藥赤小豆粥,下肢浮腫甚者用葫蘆瓢煎湯代茶,以利尿消腫。
②中藥宜偏涼服。室溫偏溫涼。
③飲食宜食清熱利濕之品,宜清淡富營養(yǎng)軟食,忌辛辣刺激。
④調(diào)暢情志,關心病人情緒變化,防止病人情緒失控。
3. 氣滯血瘀證:
(1)主證:腹脹痛,時輕時重,納呆食少,噯氣,脅腹刺痛拒按,面色晦暗,肌膚甲錯,可有瘀斑,舌質(zhì)紫暗,脈細澀。
(2)施護:
①忌食糯米、紅薯、南瓜、山芋、土豆等壅滯氣機的食物,進食具有健脾益氣如山藥、蛋類、瘦肉等食物,忌食生冷、硬固、壅滯氣機之品。
②調(diào)暢情志,避免七情所傷。慎起居,適當活動,勞逸結合。
③評估疼痛的部位、性質(zhì),予中藥外敷期門、章門、日月、京門穴或遵醫(yī)囑及時予止痛。
4. 肝脾血瘀證:
(1)主證:脘腹堅滿,按之不陷而硬,青筋怒張,脅腹刺痛拒按,面色晦暗,頭頸胸臂等處可見紅點赤縷,唇舌紫褐,或見大便色黑,舌質(zhì)紫暗或有瘀斑,脈細澀。
(2)施護:
①評估疼痛的部位、性質(zhì),予中藥外敷期門、章門、日月、京門穴或遵醫(yī)囑及時予止痛。
②調(diào)暢情志,避免七情所傷。
③保持大便通暢,防止便秘、咳嗽等腹內(nèi)壓增加,引起曲張靜脈破裂出血。
5.氣虛血瘀證:
(1)主證:腹大脹滿,撐脹不甚,神疲乏力,少氣懶言,不思飲食,或食后腹脹,面色晦暗,頭頸胸臂或有紫斑或紅痣赤縷,小便不利,舌質(zhì)暗淡,脈細無力。
(2)施護:
①飲食宜進食山藥赤小豆粥,忌食甜膩食物。中藥濃煎、溫服。
②腹脹小便不利者,可用隔姜灸足三里,天樞,中脘,神闕等穴,必要時加熱敷
③飯后適當活動,避免勞累,勞逸結合。保證充足睡眠,坐臥不當風,防止外感。
④調(diào)暢情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