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特色治療——火針
來源:0
點擊:7953日期:[ 2013/5/6 ]
火針是用火燒紅的針尖迅速刺入穴內或點刺皮損部位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有溫經(jīng)通絡、祛風散寒的作用。
操作:患者取臥位,醫(yī)者坐于患者近旁,充分暴露皮損部位,選好進針點,左手持酒精燈,盡可能接近施術不位,右手拇指食指中指持針柄,置針予火焰燒至通紅發(fā)白。燒針是使用火針的關鍵步驟,《針灸大成·火針》說“燈上燒,令通紅,用方有功。若不紅,不能去病,反損于人。”因此,在使用前必須把針燒紅,才能作用。燒針后右手持針迅速垂直刺入皮損內,迅速拔出,不做留針。每針深度控制在5mm內,每針間隔0.5cm,有丘疹(水皰)者,原則每一個丘疹(水皰)都需點刺,出針后消毒干棉球輕按針孔,嚴禁揉搓,以防出血。有滲液或水皰破后,用棉簽蘸干皰液,火針治療后不能搔抓點刺處,點刺不位24小時不要沾水。
適應癥:痤瘡、濕疹、帶狀皰疹、單純皰疹、扁平疣、尋常疣、汗管瘤、神經(jīng)性皮炎、多形性紅斑等瘙癢、炎癥性皮膚科疾病。
注意事項
1、面部應用火針要慎重!夺樉拇蟪·火針》說:“人身諸處,皆可行火針,惟面上忌之。”因火針刺后,有可能遺留有小疤痕,因此除治療面部小塊白癜風、痣和扁平疣外,一般面部不用火針。
2、對于血管和主要神經(jīng)分布部位亦不宜施用火針。
3、在針刺后,局部呈現(xiàn)紅暈或紅腫未能完全消失時,則應避免洗浴,以防感染。
4、發(fā)熱的病癥,不宜用火針。
5、針后局部發(fā)癢,不能用手搔抓,以防感染。
6、針孔處理:如果針刺1—3分深,可不作特殊處理。若針刺4—5分深,針刺后用消毒紗布貼敷,用膠布固定1—2天,以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