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譜中波紫外線(窄譜UVB、NB-UVB)的生物學效應及應用
來源:0
點擊:7595日期:[ 2014/11/5 ]
紫外線光療是銀屑病等皮膚病治療的重要方法之一,紫外線的波長選擇對于銀屑病的光療效果具有重要意義,臨床中應用最廣泛的是長波紫外線(UVA)和中波紫外線(UVB),其中UVB波長為320nm—290nm,是紫外線生物學活性中最活躍的部分。研究發(fā)現(xiàn)310nm左右的紫外線對銀屑病的治療效果最佳,紅斑效應相對較小,合用UVA或UVB并不能增強其療效,而且更容易產(chǎn)生紅斑效應,因此濾除其他波長紫外線所產(chǎn)生的波長為311nm左右的窄譜中波紫外線(narrowband UVB,NB-UVB)得以產(chǎn)生并廣泛應用于皮膚病的治療。現(xiàn)對窄譜中波紫外線的生物學效應及在臨床上的應用進行綜述。
一、NB-UVB的生物學效應
(一)誘導T細胞凋亡:Ozawa等讓銀屑病患者雙側對比照射312nm NB-UVB與UVB,照射前后皮損取材后行免疫組化染色,結果發(fā)現(xiàn)NB-UVB照射后患者表皮、真皮中CD3細胞計數(shù)減少,同UVB相比差異有顯著性;同時取患者照射前后皮損加入滅活血清形成懸液,經(jīng)流式細胞儀檢測CD3細胞數(shù)目及凋亡細胞數(shù)目,其結果同免疫組化得到的結果相似;健康志愿者靜脈血經(jīng)體外對比照射后也得到相一致的結果。該研究指出NB-UVB對銀屑病的良好療效在于誘導T細胞凋亡,NB-UVB的這種細胞毒性在于它單一性強,能夠透達真皮并能在不導致皮膚灼傷的情況下釋放出更多的能量。
(二)對朗格漢斯細胞的影響:NB-UVB照射小鼠后不能使其耳部接觸性皮炎得到明顯改善,也不能引起朗格漢斯細胞向引流淋巴結遷移,UVB照射后則得到相反的結果,該研究認為NB-UVB對小鼠朗格漢斯細胞的遷移無明顯作用。但NB-UVB對銀屑病、特應性皮炎等良好的療效提示:朗格漢斯細胞抗原呈遞細胞功能受到抑制是一重要因素,這種抑制并不完全表現(xiàn)為皮膚中朗格漢斯細胞數(shù)目減少,更重要的是朗格漢斯細胞骨架和形態(tài)的改變以及表面標志的喪失
(三)對尿刊酸的影響:尿刊酸是皮膚中的主要光線受體,天然以反式尿刊酸存在,經(jīng)紫外線照射后轉變?yōu)轫樖侥蚩。銀屑病患者照射NB-UVB后順式尿刊酸增加,而總尿刊酸含量無明顯變化,同時發(fā)現(xiàn)NK細胞活性明顯降低;體外實驗發(fā)現(xiàn)順式尿刊酸能降低NK細胞活性,且具有劑量依賴性,反式尿刊酸則無此作用。因此推測NB-UVB使皮膚中順式尿刊酸增加,導致NK細胞活性降低,但順式尿刊酸的靶細胞不僅是NK細胞,還包括Ts細胞等。
(四)對細胞因子的作用:Jones等將銀屑病患者分組,分別照射NB-UVB與UVB,收集患者治療前后外周血,經(jīng)植物血凝素刺激單核細胞增殖后檢測細胞因子變化,結果發(fā)現(xiàn)UVB對淋巴細胞增殖無明顯影響,而且白介素(IL)—2、IL—10、干擾素—7亦無明顯變化。相反NB—UVB明顯抑制淋巴細胞增殖,1周后IL—2、IL—10、干擾素—7明顯降低,4周后變化更為明顯。這些細胞因子的下調分別對炎癥性疾病和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的發(fā)生和嚴重程度產(chǎn)生重要影響。
(五)對黑素細胞的影響:紫外線照射正常皮膚可使局部皮膚產(chǎn)生色素沉著,其機理包括黑素由還原態(tài)變?yōu)檠趸瘧B(tài)以及新黑素的產(chǎn)生,色素沉著的主要波段為350nm。NB—UVB對白癜風有明顯的治療作用,但其機理仍不清楚,推測是產(chǎn)生的多種細胞因子包括IL—1、腫瘤壞死因子、白三烯等刺激毛囊外毛根鞘多巴胺陰性的無色素黑素細胞增殖、產(chǎn)生黑素并移行到色素脫失部位致色素恢復,同時NB-UVB的免疫抑制作用使移行及增殖的黑素細胞免遭破壞也是其重要原因。
(六)紅斑效應:紅斑效應是機體經(jīng)光線照射后發(fā)生的一種反應,最容易引起紅斑效應的波段為300nm左右,擴微血管物質以及自由基的產(chǎn)生所造成的損傷是紅斑效應形成的主要原因,紅斑效應的病理改變一般發(fā)生在血管豐富的真皮乳頭層。在健康志愿者背部測得的NB-UVB的最小紅斑量是UVB的4倍左右,說明NB—UVB更不容易發(fā)生紅斑效應,這一特性保證了治療時可以使用更高的照射劑量,從而獲得更好的療效。有學者報告了7例銀屑病患者經(jīng)NB-UVB光療后出現(xiàn)照射部位無癥狀性水皰,但病理結果顯示水皰均發(fā)生于表皮基底層,真皮炎癥則很輕微,與通常所指的紅斑效應不同。
(七)致癌性:紫外線能夠導致皮膚腫瘤特別是鱗癌的發(fā)生,長期慢性照射所引起的DNA突變、基因突變、癌基因激活以及免疫抑制所造成的清除障礙是其主要原因。DNA的吸收峰值為265nm左右,而NB-UVB則避開了DNA的吸收峰.,即不易引起DNA突變,從而降低其致癌性。然而NB-UVB直接誘導T細胞凋亡,并且使皮膚中順式尿刊酸增加,導致NK細胞活性降低,降低機體的免疫監(jiān)視功能,因而其致癌作用也可能相應增加。在無毛小鼠身上分別使用最小紅斑量照射時,NB-UVB和UVB均在18周內(nèi)使小鼠全部致癌,且NB-UVB所用時間更短,然而由于NB-UVB的最小紅斑量更大,小鼠所接受的相應照射劑量也高得多,該研究指出NB-UVB的致癌性值得認真考慮。目前尚無NB-UVB與人體腫瘤的相關報道,從臨床應用情況來看應該是安全的。
二、NB-UVB的臨床應用
(一)銀屑病:NB-UVB產(chǎn)生的最初目的就是治療銀屑病,治療方法的不斷改進也使其療效進一步提高。
1.單獨應用:最初的資料顯示每周照射2次的有效率分別為92%(斑塊狀)和100%(點滴狀),平均治療時間為6.6周,平均復發(fā)時間為12周,38%的患者在1年內(nèi)沒有復發(fā),對比UVB顯示出非常好的療效。另一項關于NB-UVB和UVB的隨機自身對照試驗表明:NB-UVB對尋常型銀屑病臨床治愈率為81.8%,而UVB則為9.1%,在NB-UVB照射側取材行角蛋白—16染色示75%陰性,而UVB側均為陽性,說明NB-UVB更易使角化異常發(fā)生逆轉,顯示更佳的療效。
2.與其他治療方法聯(lián)用:曾經(jīng)有NB-UVB與UVA或UVB聯(lián)用的報道,但效果不佳,NB-UVB的特點就是濾除其他波長光線,保持其單一性,聯(lián)用其他光線則破壞其特點,故目前研究多傾向與藥物聯(lián)用?诜8—甲氧補骨脂素后再照射UVA和NB-UVB,比較其療效后發(fā)現(xiàn)NB-UVB更容易導致紅斑效應和色素沉著作用,同時療效也更優(yōu)。也有研究表明NB-UVB和極限劑量卡泊三醇油劑聯(lián)用對斑塊狀銀屑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除了輕微血磷升高外未發(fā)現(xiàn)明顯副作用[12]。其他還有聯(lián)用地蒽酚、他扎羅汀等的報道。
3.照射劑量的選擇:NB-UVB的副作用包括紅斑效應和致癌性等,因此照射劑量必須在紅斑效應和療效之間達到平衡,同時要考慮長期照射發(fā)生腫瘤的可能性。Ozawa等[2]以最小紅斑量開始,每日遞增15%,直到皮損消退停止治療。Hofer等采用近紅斑量(70%最小紅斑量)和遠紅斑量(30%最小紅斑量)分別照射11例患者兩側,結果發(fā)現(xiàn)近紅斑量取得療效較快,遠紅斑量累積劑量較低,但兩者最終的療效相當。
4.治療頻率選擇:目前所報道的治療頻率從每天1次至每周1次不等,最常用的是每周2—3次。Dawe等[14]比較了每周3次和5次治療斑塊狀銀屑病的效果,結果發(fā)現(xiàn)每周照射3次取得療效的時間明顯較每周照射5次短,所用的照射劑量也明顯較少,說明每周照射3次效果更為明顯。
(二)特應性皮炎:1993年NB-UVB開始應用于成人難治性特應性皮炎的治療,以后相繼有這方面的報道出現(xiàn)。Brazzelli等聯(lián)合使用環(huán)孢素和小劑量NB-UVB取得了很好的效果。Reynolds等比較了NB-UVB和UVA及日光燈的療效,結果發(fā)現(xiàn)NB-UVB有效率為59%,明顯優(yōu)于UVA組和日光燈組。以上報告由于實驗和統(tǒng)計方法上的差異,所取得的療效也不盡相同,但NB-UVB對特應性皮炎的療效是肯定的。
(三)白癜風:Njoo等[17]對51例兒童泛發(fā)型白癜風采用NB-UVB治療,結果發(fā)現(xiàn)53%患兒有75%以上皮損恢復,80%患兒皮損無擴大,患兒的生活質量指數(shù)明顯提高,副作用非常輕微。Schemchun等[7]選擇了11例白癜風患者,包括局限型、節(jié)段型及泛發(fā)型患者,結果7例患者完成了1年試驗,其中5例有75%以上皮損恢復,2例有50%左右皮損恢復,其余4例患者由于時間原因未能完成試驗,該結果也充分肯定了NB-UVB對白癜風的療效?诜8—甲氧補骨脂素后再照射UVA和NB-UVB,發(fā)現(xiàn)NB-UVB更容易發(fā)生紅斑效應、色素沉著,提示NB-UVB和8—甲氧補骨脂素聯(lián)用對白癜風的療效值得研究。
(四)其他疾病:NB-UVB對其他疾病具有療效的報道,包括扁平苔蘚、多形性日光疹、結節(jié)性癢疹等。最近有人將之用于斑塊型蕈樣肉芽腫的治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并且未發(fā)現(xiàn)明顯副作用,其治療機理主要是能夠引起T細胞凋亡。
三、結語
NB-UVB自問世以來,對銀屑病、特應性皮炎等疾病的治療顯示出非常好的療效,其應用范圍正日益擴大,對其生物學特性的研究也趨向深入,有報道指出308nm波長紫外線對斑塊狀銀屑病的療效比311nmNB-UVB更佳,更容易引起T細胞凋亡。因此NB-UVB的波長選擇,生物學效應及臨床應用都值得進一步探討。